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翻译: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出自两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这篇文章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翻译: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出自两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这篇文章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原文节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描写爱情而不淫荡,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核心答案要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翻译: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出自两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这篇文章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作者提到一个案例,之所以能把京瓷推向世界五百强,这源于感谢松下的挑剔与严苛。由于松
《亲爱的安德烈》第34封信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收入两人的通信,以龙应台《十八岁那一年
那么,说到底,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工作呢?为什么有人喜欢在工作中不断去挑战,不断去寻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这篇文章质朴的'文字里传达出一种关于忠诚、服从、敬业的理念和行为
我们都要去工作,这是迟早会面临的事情。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工作?是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
前几天,老师教我们学习了巴金爷爷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我学了这篇课文,受
1、写作思路:总结《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主人翁所具有的工作精神,引入书中原话,以及对
海娃是英雄,为了将信尽快交到张连长手中,历经了重重磨难,才取得了成功。这种精神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