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出自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熙宁五年八月,作者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是贡举的考试放榜,一般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于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之作。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出自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熙宁五年八月,作者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是贡举的考试放榜,一般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于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之作。
原文: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②前野桔香,剑潭桥③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④,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⑤,组练长驱十万夫⑥。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⑦。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⑧,门外白袍⑨如立鹄⑩。
注释:
②堂在杭州凤凰山下。咮(音zhòu),鸟的啄。
③或言杭州无此桥,疑指作者故乡某处。
④指钱塘江潮。八月十八日潮最大,俗称这天是"潮生日"。一直到现在,旧历这一天,还是观潮的日子。
⑤《庄子·逍遥游》说鲲化为鹏,从北海迁到南冥:"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⑥组练,组甲、练袍,指武装部队。《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伐吴。"
⑦吞屠,吞并,消灭。
⑧这句是催试官加夜班看试卷。
⑨宋制:没有官职的人穿白袍,以别于穿皂袍的有官职者,所以一般用"白袍"指未仕的士子。
⑩立鹄,即鹄立,形容伸着脖子、颠着脚盼望的样子。全首诗仅此二句是催促之词,以上说中秋月,说钱塘江潮,似不相干,实则作者说月说潮以过节、看潮戏催试官,叫他们快点发榜。
核心答案要点: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出自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熙宁五年八月,作者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是贡举的考试放榜,一般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于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之作。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一段没有关爱、黑暗的童年,一个值得人敬佩的名字:简。爱,把我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充满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
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
《观潮》第三段到第四段是从形状、颜色、声势三个方面描写潮水的,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原
1、整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逐渐的意思是慢慢的,渐渐的,形容一个缓慢的过程 是潮水涨上来的过程更有画面感。钱塘观
大海——波澜壮阔,神秘莫测,令人向往。那是因为有潮起潮落的存在,记忆中有一次难以忘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八日,是观钱塘江大潮的好时机。我们开着车赶了两个小时的路,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