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主页 > K12教育 > 语文 > 悬弓弹棉出自哪本名著

悬弓弹棉出自哪本名著

来源:快懂网 2021-09-26 00:00 788 人看过
悬弓弹棉出自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本书初刊于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悬弓弹棉出自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本书初刊于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悬弓弹棉出自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当时工艺技术的成就。

  《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书中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描述,显露出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阐述,注重引入理论概念,而非单纯技术描述。在农业方面,《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又说旱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这些技术数据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未曾提到过。

  《天工开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西学,如"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惟恃冶铸也。"

      核心答案要点:

悬弓弹棉出自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本书初刊于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推荐文章: 司马光出自哪本书 鱼我所欲也选自哪里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哪里
延伸阅读:
司马光出自哪本书
鱼我所欲也选自哪里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哪里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给作者点赞,鼓励TA抓紧创作!
点赞 有用 788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快懂生活微信公众号
  • 司马光出自哪本书

    司马光出自哪本书

    2022-05-302962 人看过

    作者是元末·阿鲁图。《司马光传》出自《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

  • 鱼我所欲也选自哪里

    鱼我所欲也选自哪里

    2022-02-125328 人看过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鱼我所欲也》是《鱼我所欲也》

  •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哪里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哪里

    2022-05-287335 人看过

    《周亚夫军细柳》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载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哪里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哪里

    2022-05-096048 人看过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原文编辑 播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

  • 孙权劝学选自哪里

    孙权劝学选自哪里

    2022-04-202239 人看过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讲述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的

  • 短诗三首选自哪里

    短诗三首选自哪里

    2022-02-284530 人看过

    “《短诗三首》由现代网络作家罗匡写的现代诗歌,诗歌分为《人生》《等待》《伤心》三首

  • 解答带刺的朋友选自哪本书

    解答带刺的朋友选自哪本书

    2022-03-024417 人看过

    《带刺的朋友》选自宗介华先生的同名散文第一部分,散文讲述了作者与小 刺猬一家的从陌生到

  • 少年闰土选自哪本书

    少年闰土选自哪本书

    2022-03-121499 人看过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聪明

分享到
微博
QQ空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