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主页 > K12教育 > 语文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的意思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的意思

来源:快懂网 2021-10-09 00:00 788 人看过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的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全仁的。这句话是成语杀身成仁的出处,仁是孔子心目中最根本的理想。在孔子看来,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是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也要成全仁德。他们总是努力奋斗、不惜牺牲,富有理性历史责任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的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全仁的。这句话是成语杀身成仁的出处,仁是孔子心目中最根本的理想。在孔子看来,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是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也要成全仁德。他们总是努力奋斗、不惜牺牲,富有理性历史责任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的意思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全仁的。这句话是成语杀身成仁的出处,仁是孔子心目中最根本的理想。在孔子看来,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是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也要成全仁德。他们总是努力奋斗、不惜牺牲,富有理性历史责任感。【出处】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志士:有坚定意志的人。仁人:仁民爱物、道德高尚的人。

  【译文】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全仁的。

  【赏析与启迪】

  这句话是成语“杀身成仁”的出处。“仁”是孔子心目中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在孔子看来,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是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全仁德。

  志士仁人这种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不惜牺牲的精神和理性的历史责任感,在中国历史上曾感染、教育、熏陶了无数中华儿女。

  志士仁人那种顾大节、求大义的崇高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使国人们能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舍小家顾大家,舍小利求大利,前赴后继,奋勇前进。

  志士仁人这种舍身成仁的精神,是最高境界的仁爱,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核心答案要点: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的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全仁的。这句话是成语杀身成仁的出处,仁是孔子心目中最根本的理想。在孔子看来,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是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也要成全仁德。他们总是努力奋斗、不惜牺牲,富有理性历史责任感。
推荐文章: 祖父的园子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缩句 解析无言之美的段落划分 无言之美如何论证
延伸阅读:
祖父的园子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缩句
解析无言之美的段落划分
无言之美如何论证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给作者点赞,鼓励TA抓紧创作!
点赞 有用 788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快懂生活微信公众号
  • 祖父的园子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缩句

    祖父的园子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缩句

    2022-02-038268 人看过

    答:园子带来了欢乐详解:祖父的(定语去掉)园子(主语保留)给我的童年(状语去掉)]

  • 解析无言之美的段落划分

    解析无言之美的段落划分

    2022-02-02750 人看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

  • 无言之美如何论证

    无言之美如何论证

    2022-05-066685 人看过

    1.引出话题:“无言之美”。以孔子的话,引出了“无言”这一话题引起 下文有关美学观点的论述

  • 无言之美赏析句子

    无言之美赏析句子

    2022-02-226126 人看过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

  • 无言之美学情分析

    无言之美学情分析

    2022-04-04339 人看过

    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何作用?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

  • 无言之美分段

    无言之美分段

    2022-02-223421 人看过

    第一部分(1—3):引出论题:生活中充满“无言之美”。第二部分(4—12):从不同的方面,采用

  • 无言之美举例论证

    无言之美举例论证

    2022-02-125338 人看过

    无言之美,用于表述意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所能出现的最高层次的审美形态与审美境界。世界上

  • 无言之美每段段意

    无言之美每段段意

    2022-02-193567 人看过

    第一部分(1—3):引出论题:生活中充满“无言之美”。第二部分(4—12):从不同的方面,采用

分享到
微博
QQ空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