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是: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是: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之字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字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字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于”字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而”字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核心答案要点: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是: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文言文两则》讲述的都是古代故事。《学弈》讲了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
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铁杵成针:意指肯下苦功,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学下去、做下去,最后一定能成功。比喻只要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王戎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儿,他有一次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出去游玩,看见道路旁边有一颗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