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的意思是: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这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的意思是: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这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原文节选: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核心答案要点: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的意思是: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这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亡羊补牢》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这篇寓言故事让我明白了
在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我曾学过一篇文章叫《亡羊补牢》。这篇文章虽然篇幅很短,但是,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出自《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意思是:君子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这句话出自《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完整句为:安而不忘危,存
商女不知亡国恨,指的是南北朝时期(朝代)的诗句。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
《臧谷亡羊》文言文翻译:臧和谷两个人一起去放羊,把羊全丢了。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说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翻译为: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
《臧谷亡羊》文言文翻译为:臧和谷两个人一起去放羊,把羊全丢了。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