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陋巷》读后感
《陋巷》说的是丰子恺三次拜访马老先生的经历,记录了丰子恺由“学生的人”到“悟者的人”的转弯。即由渐变到质变。
丰子恺以《陋巷》为题陈述三访马一浮老先生的经历,其用意可谓别具匠心,隐喻的境界与刘禹锡的《陋室铭》应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说白了就是对物质生活的环境要求降到了最低,这样的环境往往是那些大师们精神与思想生活的栖息地,他们人格的厚重和智慧的深邃决不会为一个“陋”字所能淹隐。也许,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茨威格要这样描述托尔斯泰:“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归宿……”
陋的外在在常人看来定然是寂寞的,而对于大师们来说,这正是他们的追求,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最好去处。人生在世可以追求的东西有很多,但能够成就的境界并不多,要达到有境界的高度,耐得住寂寞是必须的,而且伴随寂寞的,是孤独,也许就是大师与常人不同之处。马老先生肯定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孤独的心,所以才几十年深居在那陋巷中,正如贾平凹说的那样:“尘世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大师们的成就正是在寂寞与孤独的地基上才得以建树。孤独意味着少有同类,若大师们的精神思想不是“异数”,又何以称得上大师呢?他们仅有的相通在于,都以寂寞和孤独为友。如是,就有这样的声音:我们到底是处于文化繁荣的盛世,还是活在远离大师的时代?
在常人眼里,世事无常,最难预料,丰子恺也曾因无常而困扰,但马一浮老先生却认为:“无常就是常。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乍听,这似乎有违常理:变化的东西怎么会比不变的东西更易于人画,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无常总是具体的,由限的,突如其来也好,悲欢离合也好,天灾人祸也好,都能找到表达的具象,唯独“常”却难以言表,然而,在马老先生看来,常也是可画的,因为无常即常。
其实,人生的境界就如同在一条巷的安居,耐不住寂寞和孤独的人居在巷口,便于跑到繁华的大街上满足物的欲求,而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的人则居于巷的深处,以此求得心的充实。
以上就是【丰子恺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的全部解答,如果想要学习更多知识,欢迎大家前往快懂网!在这里可以学习更多知识&技巧,了解更多新鲜资讯和&百科小知识。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繁 星一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二
这个寒假,我在拜年的余暇中读了《华罗庚》这一本书。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
1、《孟子》中说道\
1、做最好的老师,这是很多求实老师的共同心愿。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最好,是相对的。因
故事讲了小萝卜头在监狱里固然生活艰辛,但是他十分酷爱学习,还是一个有礼貌、很懂事的
在这本书里写了弗瑞丝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坐上了一辆神奇的校车。在这一次旅行中,汽车变成
德伯家的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
1.想了很多。主要想的是自己这个存在,但越想越觉得不具实体,甚至觉得自己不过是个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