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篇感悟
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过”指过错。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此解较为妥当。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
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论语注疏》)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论语集解》)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
以上就是【解答论语里仁篇感悟400字 】的全部解答,欢迎大家前往快懂网!在这里可以学习更多知识&技巧,了解更多新鲜资讯和&百科小知识。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你们去过森林吗?一走进森林,空中就传来一阵阵悦耳的歌声,云中掠过几只鸟儿,它们一边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汉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
现代汉语词类分为实词、虚词、叹词、拟声词四个大类。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能独立充当
1、序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年级”“二月份”,惟一例外的是“两点钟”.2、基
《过秦论》,论秦之过也。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
明确:是从不赂者以赂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方面论证的。 齐国灭亡的原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在舒婷的《致大海》中,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诗中阐述的
意思: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出处:《过秦论》是汉代贾谊所作。原文节选:及至始皇,奋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