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异
1、描写山水风物的方式相异:
《始得西山宴游记》突出西山“不与培塿为类”的“特立”,从“特立”中感悟到超尘拔俗、与天地精神相通的人格精神,因喜得知音而倍感欣慰,故“游于是乎始”。为了突出西山特点,作者用游众山作铺垫;同时为一睹西山的“特立”风貌,不惜经历艰难跋涉,付出艰辛努力,抵达目的地:“过湘江,……穷山之高而止。”显然,文中的西山是柳宗元用主观刻意的选择性的视角来观察描写的,并且把怪特的西山当成同病相怜的珍爱对象,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自然美观念有意识地选取与自己人格相类似的山水,托物言志,抒发胸臆。
而《赤壁赋》则显得率性而随意。泛舟夜游赤壁,苏轼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诗文,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羽化而登仙”。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并不像柳宗元那样故意求访而得,而是如文中所说“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即得之于遇。显然,在贬谪的境遇中,苏轼能随时随地并艺术化地欣赏身边普通的山水之美。与其苦苦求奇,不如放松心情去欣赏身边的风景,于是,山水成了苏轼情感宣泄的媒介物、触发点。触处生春也就成了他困境中的处世之道。
2、刻画的人物形象性情相异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我们可读出一个失意、幽独又傲岸孤介的狷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谪居荒州,胆战心惊,深感朝廷对他惩罚不公,自以为贬非其罪,但作为下层官吏,他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作为“僇人”,他随时会面临厄运;作为仕途上的失败者,他不能直言其愤。满腔幽怨,无人可诉,只有山水能抚慰他忧伤的心灵,于是他刻意地寻山访水,避开攻击与迫害,强制转移心头悲哀和愤怒,找寻快乐丢掉烦恼,但愉悦只是暂时的。尽管如此,他又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当发现那“特立”而“不与培塿为类”的西山时,“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那份欣喜、陶醉、物我合一的感觉不言而喻,而“特立”的西山正是傲岸孤介的柳子厚的化身。
而在苏轼的山水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乐天安命无往不适的乐呵呵的东坡翁。
东坡遭受的打击,经历的艰难并不亚于柳子厚,他曾自叙黄州时的情形:“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章狂失志。……疾病连年,人告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可是我们在《赤壁赋》中读到的苏子“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全不见一丝衰飒之气。虽然文中也隐约透露出作者心中愤懑不平,借客之言感怀历史,吊古伤今,又在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悠远中感受到自我的渺小与人生的短暂而不免悲伤低落,但东坡从江水明月中体悟出的对宇宙人生的阐释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以变化之眼与不变之眼观天地,即使逝者如水,盈虚者如月,但只要参自然之造化,物我为一,便能体会永恒的生命意义,最终情感归于理智平静,超然洒脱,“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自古以来,人们感叹生命如东逝水,忧伤逝水难西,人生易老。苏轼却一反其意,由逝者如水、盈虚者如月感悟到忘怀得失,乐观旷达,不必为年老发白而。这种参透了万物变化规律、随遇而安的超然态度,实际上代表了身处逆境的东坡强烈的超脱欲望。苏子“超我”的写照,正是东坡理想人格的化身。
相同:
1、都是山水游记;
2、都是作者被贬后写的;
3、都通过游历山水来疏解自己心中的郁闷;
4、都由衷赞美了祖国的山水。
以上就是【始得西山宴游记和赤壁赋的异同 】的全部解答,欢迎大家前往快懂网!在这里可以学习更多知识&技巧,了解更多新鲜资讯和&百科小知识。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
译文: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
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
译文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
1.注音释义戮力(戮,lù联合,一同)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眦尽裂(眦,zì眼角)按剑而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线索是“始得”。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