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意思是: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父母之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意思是: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节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孔子介绍】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介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核心答案要点:
父母之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意思是: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看完《蓝鲸的眼睛》一书,我的脑海中依然浮现着书中每一个精彩的情
“孩子,我能给你什么?”读完《傅雷家书》时,我不断地自问。《傅雷家书》摘编了我国著
父母唯其疾之忧的意思是:对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的意思,出自《论语-为政》。孟武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用现代汉语翻译是:婴儿自己什么都不懂,知识
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的意思是:自己的父母在人间时,自己还有归处,可以回家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意思是:讲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乘机猛烈进攻赵国,赵国
在语言黄金期,如何让孩子能快乐学英语,必定是我们现代父母的头痛课题!不论孩子未来发展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意思是:父母不在了,我们就成了孤儿,忙忙碌碌无人喝彩,最后只剩